晨光初现,非洲加纳库马西,一群中国建设者肩扛工具走向工地,他们是新安股份开拓非洲市场的先锋队伍,这支队伍八度奔赴加纳与尼日利亚,以铁锹和焊枪在这片异国土地上书写传奇,从一片废墟中建起年产3万吨草甘膦的现代化基地,实现了尼日利亚在该领域零的突破。
新安的全球化征程始于1994年开展的进出口业务,多年来,新安始终聚焦全球市场拓展,依托“一平台+四大区”战略,积极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。历经在非洲十余年的深耕,新安已逐步形成覆盖农化、建材、物流等多元产业布局。其中,加纳项目成为中国农药行业首家在海外投建的现代化制剂工厂,被誉为“一带一路”合作的标杆项目。其销售与服务网络广泛覆盖尼日利亚、科特迪瓦、马里、布基纳法索、多哥、贝宁等多国,并以喀麦隆为支点辐射中部非洲经济共同体,持续扩大在非战略影响力。
2011年,首批新安建设者抵达加纳库马西,小镇外荒草丛生,仅见几间摇摇欲坠的工棚。“目睹当地工人手提蛇尾奔跑嬉戏,心中不免忐忑”,一位老员工回忆道。也正是这片土地,见证了从无到有的蜕变。六年六期扩建,镌刻着新安人艰苦奋斗的足迹:旱季井枯,几十号人每日用水仅有两盆;衣物晒干结盐,直立如圆筒状;雨季疟疾横行,有人高烧中仍紧握图纸、坚守岗位。“从一片荒芜到机器轰鸣,对这片土地的感情早已刻入骨髓,”这成为所有海外新安人的共同心声。
海外建设的艰难,常隐于细节之中。2012年初,加纳阳光工钢构厂房施工正值关键阶段,却短缺百余颗高强螺栓,施工队寻遍库马西五金市场无果。若无适配螺栓,整个工程都要面临停摆,紧要关头,团队兵分多路,最终在加纳首都阿克拉一间不起眼的中资建材店内找到这批“救命栓”。这件事后来成了海外施工的“必修课”:国内准备物资时,连一颗螺丝钉都不能放过。更大的挑战在于施工条件。几十吨重的设备要从集装箱里卸出来,可加纳没有专用装卸机械,施工队便用挖机垒起土堆,将集装箱斜抵住土堆形成斜坡,再用挖机把数十吨设备“滑”至地面。就靠这类土办法,他们完成了几十个集装箱的卸货任务。
海外建设团队里,张志平堪称与非洲缘分最深的新安人,被同事笑称“把家安在了这里”。2011年首赴加纳,他将三岁女儿送回老家;二期建设感染疟疾,他独自躺在异国医院挂点滴,却对家人说“一切顺利”;三期、四期,他依然在列。四期施工正值旱季,他连续40余天从清晨奋战至日落,皮肤晒得黝黑,体重锐减十余斤。
艰难岁月中亦有温暖相伴,老员工王澍第三次赴非时带了把剃头刀,新年时,他想让大家都精神点,便主动当起“理发师”,“我动手咯!”他举着刀笑,大家也不怵,排着队让他“练手”。剃完头,有人对着手机自拍,调侃说“比理发店剪得精神”。
黄峰则靠着四级英语功底,成了“现场翻译官”,黑人兄弟总追着他问“这个步骤怎么弄”,他就拿着图纸一点点比划,手把手指导,“You work hard,I like you very much”成了工地上的流行语。
青年员工曾建文的妈妈至今记得,儿子第一次从加纳打电话时,声音里透着藏不住的骄傲:“妈,你看我手上的茧,比在家厚多了!”这个25岁的小伙子,和同事们一起,跟着当地工人钻地沟、拉电缆,原本白净的双手磨出了血泡,最终结成了厚厚的老茧。有一次视频通话,妈妈发现他的衣裤磨破了洞,心疼得直掉眼泪,他却轻松地笑道:“没事儿妈,这都是奋斗的勋章。”
如今,蓝白相间的加纳阳光工厂已成为当地醒目地标。印有“Made in Ghana with Chinese Technology”的草甘膦制剂从这里发往西非各国,传递着新安人的自豪与坚持。那些曾奋战于此的新安人,有的虽已退休,家中仍陈列着非洲木雕;有的仍辗转于海外项目,电话中常夹杂着几句“散装英语”。他们共同铭记着西非的灼热阳光、“圆筒裤”的坚硬触感,以及黑人兄弟递来冰镇可乐时的真挚笑容。
从2011到2023,从第一根钢柱矗立到尼日利亚二期项目投产,新安铁军在非洲铸就的不仅是产能奇迹,更是一部开拓进取的奋斗史诗。他们以满腔热忱投身事业,将汗水洒满非洲大地,浇灌出跨越山海的友谊与希望。正如一位老员工日记所写:“非洲的太阳很烈,但我们心中的火,更烈。”